自古以来中国青铜艺术就是站在中国所有艺术品之上的,清末民初时一件古代青铜器就可以交换几十件乃至几百件清三代官窑器。近几年内地拍卖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高价青铜器拍品,虽然青铜器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要远远高于字画和瓷器,但相比已进入亿元时代的书画和瓷器来说,青铜器的市场价值及其所占份额还有很大差距。
2014年3月19日,经多方沟通和协议,皿天全方罍回归中国。皿天全方罍的再次出现,不仅会带动青铜器市场,可能会让整个高古市场出现回潮。而且,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每种器形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期的同一种器形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且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堪称百花齐放,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敦是古代王侯贵族才有资格享用的青铜器。“敦”,既是食器,也是礼器。古代人在祭祀和宴会时,会将黍、稷、稻、粱等作物盛放在青铜敦里。青铜敦的底部可以加热。与其他很多青铜食器不同的是,青铜敦的盖子揭开后,可以稳稳地安放在案几上,用来盛放食物,就像碗一样。而且,敦,一般与盛肉食的鼎配套使用,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因为古代的人们在宴饮时是席地而坐,敦放在席上,所以敦多有足,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
图片中乳丁纹敦(春秋齐国)通高12厘米、宽20厘米、长18.5厘米、重0.64千克。敦圆体,敛口,鼓腹扁圆,耳作环形,圜底下具四个兽蹄足,盖与器不完全对称,盖低于器高,无耳,上有四个兽蹄型钮,盖中央有一个环形钮,可却置,盖、器通体饰乳丁纹。此器物采用合范法制作,其特点是一般一范只做一件,因此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器皿上琢出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圆点,称之为乳丁纹,乳丁纹有可能是由谷纹变化而来的,通常代表天上的星星,宋代以前较少见到,由此可见,此乳丁纹敦收藏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