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谷仓
新干县界埠袁家村南的战国粮仓遗址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占据第一需要的地位,所以在墓葬中随葬的陶谷仓,恰好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寄托了对死后的人的生命关怀。中原地区出土的这对谷仓明器(图一),仓体为泥质灰陶,肩部以上内敛,圆形口,无盖。肩部以下慢慢下收,圆形底,仓身圆筒体,仓体以四条弦纹为界分为五区,通体压印绳纹,仓体底部有一个圆形的口。这是典型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硬陶,印纹硬陶是用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制作,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烧成温度比陶器偏高,一般呈紫褐、灰褐或者黄褐色。烧结程度高的印纹硬陶器皿,以手指叩击可发出金石之声。当时社会的人们对人生、对生命的关注,从不同的层面上影响了随葬明器的制作。这对陶制谷仓罐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粮储设施的缩影。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类的耕作方式已从“刀耕火种”演变为“铁犁牛耕”,社会生产力也显著提高。此时的统治者们因推崇“重农抑商”的政治经济政策,促使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这一历史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风云剧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给养不仅是决定战争胜负的致命线,而且还能够影响战争的进程、深度和发展方向。为稳定社会,以防不测,解决军粮供应及青黄不接的粮食供应问题,粮食储备的重要性自然摆在了和治理国家同等的地位上。现存于新干县界埠袁家村南的战国粮仓遗址(图二)即是当时诸强争夺的重要目标,粮仓平面呈长方形,长61.5米,宽11米,坐东朝西,从大量的瓦片和柱洞判断,这是一座土木结构的房子,屋顶铺瓦。该粮仓遗址地处赣江边上,仓内地面开了四条平行的纵沟,宽深约0.5米,长61米,各沟相距1.4米,横沟沟间又开了很多小横沟。据考证,粮仓地面纵横开沟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室内地下空气的流通,防止米谷受潮发霉,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先民在保管粮食方面的一项重要创造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