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农业社会,没有哪样物质可与粮食相比,如果货币是一种用来交换各种有形物质的无形物质,那么,粮食则是所有有形物质中重要的一种。
秦始皇扫六合、定八方,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纷争局面,中央王朝一统天下,建立秦帝国,国家建立之初,需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兴农利民,治国安邦,民以食为天,因此土地不开垦,粮食生产不出来,政权自然不会稳固,只有地广粟多,才能稳定人心,维持政权的延续。
《管子》书第一篇《牧民》开头就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运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这里便指出,土地全部被开垦耕种,是使百姓长久居留而不迁徙的条件。开垦土地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是根本。粮食是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没有土地的广泛开垦,就没有“民之司命”的足够粮食。
青铜锛作为秦代的农具,主要用于开垦土地,砍削木料,体呈单斜面或双斜面,銎形和装柄方式与镢相同,其制作使用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至秦代时数量增多,主要集中于我国中原一带(河南洛阳、陕西等地)。青铜锛古代常称为斤,用于开荒,形制由新石器时代的石锛发展而来,单面刃,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后来还用于木工,古代没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锛,有不少流传到后世。
上图为秦代的青铜锛,长10厘米,宽4.5厘米,最厚处2.5厘米,呈双斜面,弧形刃,内部中空,中上部正中有穿孔并在孔上装柄,正、背面上部饰一周凸弦纹。青铜质地坚硬,正面布满淡绿色和孔雀蓝铜锈,背面及两侧呈斑驳黑色。刃部有使用痕迹。通过这件青铜锛,我们对秦代农业生产的情况可略见一斑。